随着我国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,集团化、规模化的趋势愈发明显。国有企业通过集团化模式,整合现有资源,拓展市场业务,提升综合服务能力,实现产业链的延伸。但是由于国内企业发展历史并不长,对集团管控的认知存在着不足,无法充分发挥集团管控优势,突破发展瓶颈。
目前国有企业集团管控主要存在如下问题
01
总部对下属企业一抓就死,一放就乱;
02
集团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,监督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健全,难以进行有效监管;
03
集团组织架构缺陷,总部战略管理能力无法发挥,集团模式名存实亡;
04
管理权责不清晰,权限边界划分不清楚,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发挥;
05
行政命令式的管控取代了产权管理的治理管控,总部对子公司日常经营活动常常施加影响,破坏集团整体价值;
06
对子公司无法形成一套有效的管控体系,无法形成可支撑高速发展、复制的管控模式。
那么我国国有企业究竟应该采取哪种集团管控模式,以实现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强化和扩张,实现多项业务之间的战略协同,最终达到“1+1>2”的效果呢?
集团管控模式类型
按照集权程度划分,目前常见的集团管控模式主要有“运营管控型”、“战略管控型”和“财务管控型”。
1、运营管控型
运营管控是一种集权的管控模式,主要通过总部业务管理部门对下属企业的日常经营运作进行管理,其关注重点包括成员企业经营行为的统一与优化、公司整体协调成长、对行业成功因素的集中控制,通过财务控制、战略规划与控制、采购控制、销售控制、人事控制等方式对子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管理。
2、战略管控型
战略管控是介于集权与分权之间的一种管控模式,主要以战略规划为主,集团主要关注集团业务组合的协调发展、投资业务的战略优化和协调,以及战略协同效应的培育,通过对成员企业的战略施加影响而达到管控目的,主要管控手段为财务管控、战略规划与控制、人力资源控制,集团总部一般没有具体的业务管理部门。
3、财务管控型
财务管控是一种分权管控模式,主要以财务指标对成员企业进行管理和考核,关注投资回报,集团主要通过投资业务组合的结构优化来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,管控的主要手段体现为财务管控、法人治理和企业并购行为,集团总部一般不干涉子公司的具体经营和管理活动。